酒店历史
Content Blocks
国家大酒店于十九世纪末开业,所在地是一座建于1733年的古老建筑,属于教宗克雷芒十二世(1730-1740)批准的一个综合建筑项目的一部分,目的是建筑一个能够与使徒教廷(即现在的蒙太奇托里奥宫,palazzo di Montecitorio)有效沟通的机构。酒店位于蒙太奇托里奥广场一角,重建于十七世纪末遣使会所在地的旧址上;当时这里曾经有一系列代理枢机的办公大楼。酒店所在建筑物与它面对的广场的治理工作同时完工,广场的治理也属于教皇科尔西尼的总体规划。
广场现在的结构设计于十七世纪末,根据教皇依诺增爵十二世(1691-1700)的意愿,当时为了解决公证人办公室的需要和扩大广场的面积,曾拆除了周围的很多住房。幸存建筑物的主人,其中包括卡普拉尼卡(Capranica,酒店所在的一角,曾属于主教卡普拉尼卡),被允许按照新的道路限制重建各自的楼宇。
国家大酒店坐落在罗马市区最重要的居民区之一克隆纳(Colonna)区,属于享誉盛名的罗马古城区,自1870年以来(即宣布罗马成为意大利统一王国的首都时),一直是最重要的政府功能机构所在地。
国家大酒店坐落在罗马市区最重要的居民区之一克隆纳(Colonna)区,属于享誉盛名的罗马古城区,自1870年以来(即宣布罗马成为意大利统一王国的首都时),一直是最重要的政府功能机构所在地。
马可奥里略圆柱于公元176至192年间建成,以纪念罗马皇帝马可•奥勒留(161-180)对德国和多瑙河北部的萨尔马特人的两场战争的胜利。
马可奥里略圆柱于公元176至192年间建成,以纪念罗马皇帝马可•奥勒留(161-180)对德国和多瑙河北部的萨尔马特人的两场战争的胜利。
柱身外部有与图拉真柱相似的浮雕,表现的场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,与图拉真柱一样。柱体外部有螺旋形环绕的雕刻花纹,总长度超过110米。这些浮雕被认为不如图拉真柱的精细,采用当时开始被认可的通俗和流行风格,以此取代了宫廷的或经典的风格。
埃及方尖碑用一整块淡红色花岗岩雕成,原产于下埃及的赫里奥波利斯城,为纪念普萨美提克二世法老(公元前594-589)战胜古埃塞俄比亚人而竖立。
方尖碑由奥古斯都于公元前10年运到罗马,作为奥古斯都日晷的指针安置在战神广场(Campo Marzio)上。在第九世纪至十一世纪期间,可能因为一次火灾或地震,方尖碑倒塌并逐渐陷入地下。教皇西斯都五世(1520–1590)曾试图用于1502年在因普勒萨(Impresa)小广场的地窖中(如今的国会广场)发现的一些残存的碑体重新组合和竖立方尖碑,但没有成功。